?
近日,山西省應用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大同大學舉行。國家民委理論研究司、山西省委統戰部、山西省教育廳、大同市委統戰部、中央民族大學等有關負責同志,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聯盟單位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深化與實踐創新。
會上,由山西大同大學、忻州師范學院、運城學院、呂梁學院、長治學院發起成立的山西省應用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正式揭牌。會議宣布了山西省應用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第一屆理事會構成,理事會正式通過山西省應用型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聯盟章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深入挖掘云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挖掘關公忠義文化、洪洞大槐樹尋根文化、呂梁紅色文化等文化符號內涵,構建兼具學術深度與傳播力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體系等方面展開深入研討。
山西大同大學云岡學研究發軔于20世紀80年代,《北朝研究》以書代刊,成為當時全國非常有影響力的研究大同歷史文化和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石窟寺文化研究陣地。2020年以來,山西大同大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為主線,以云岡學學科建設為抓手,全面激活學校云岡研究歷史資源,持續推動云岡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按下了“云岡學”發展的快進鍵。
一是打造以平臺重塑為核心的云岡學發展新格局。學校先后投入近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云岡學研究和云岡學學科體系建設,成立云岡學學院和云岡文化生態研究院,建成云岡學文獻資料中心,中國史獲批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并躋身校友會2023中國大學一流學科排名榜全國百強,獲批云岡研究中心山西省重點智庫,獲批山西省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基地“云岡雕塑藝術傳承與創新基地”和山西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云岡舞傳承基地”,2021年創辦《云岡研究》進入國家核心期刊行列,《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云岡文化與石窟藝術研究”欄目獲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特色欄目”獎,為云岡學建設搭建了堅實基礎。
二是構建以云岡文化為核心的特色課程體系。推進云岡學課程創新,打造云岡學課程群,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相關專業開設“云岡學概論”“云岡石窟研究史”“中國雕塑與石窟寺”“魏晉南北朝民族史”“云岡舞蹈藝術賞析與實踐”等突出云岡學特色的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著力提升全校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組織編寫出版山西省“十四五”規劃教材《云岡舞基礎教程》,填補了云岡舞規范教材的空白。創作云岡交響樂1部,云岡詩詞聲樂套曲10首,云岡系列舞蹈10部。
三是構建“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新路徑。推進人才培養方案、優質教材、特色課程、實習實訓“四位一體”綜合改革,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最新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把云岡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全過程,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交融”精品課獲批山西省教育廳“何以山西”大中小學思政精品課立項,連續舉辦七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月”活動,教育和引導廣大師生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是推進以云岡石窟為核心的跨學科交叉研究。與云岡研究院合作,共同編撰《云岡石窟藝術全集》;參與《大同通史》《大同地區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2部專史的修撰工作,支持學校教師出版了《山西石窟碑刻輯錄》《塑寫華夏》《云岡石窟飛天繪畫作品集》等著作。《云岡石窟詩詞民族管弦樂聲樂藝術作品創作與推廣》《云岡舞人才培養項目》獲得山西省首批藝術基金項目。2020年以來,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冷門絕學項目各1項),省級項目70余項,出版著作18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70余篇;獲國家級獎勵5項、省級獎勵13項。
五是推進以產教融合為抓手的服務體系建設。學校以建設“學教研產城”一體化試驗區為大背景,緊緊圍繞大同市以文塑旅、打造文旅品牌的發展需要,與政府部門聯合開展專項研究和政策咨詢,共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保護政策和保護標準,不斷賦予文旅項目更深厚的文化內涵;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參與大同市博物館、云岡景區導游解說工作,面向全市中小學生和在同研學的大學生開放文物修復實驗室、文保技術研發實驗室和云岡文化研究成果陳列館,持續推進以產教融合為抓手的服務體系建設。(山西大同大學供稿)
來源:人民周刊網 2025-05-22 責編:余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