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思政教育與實踐結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月16日,美術學院組織學生開展行走的思政活動,走進大同博物館,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旅程。
走進博物館一層,師生們在這里聆聽講解員講解石器時代至秦漢的代地先民的智慧結晶。在二層的“魏都平城”展區,出土自司馬金龍墓的木屏風漆畫、石棺床、陶俑陣列,形象生動的石雕武士像、雜技俑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百態。三層的“梵語清音”造像和“萬木有靈”非洲雕塑兩個專題展,陳列其間的造像、部落面具和人物木雕或溫潤恬雅,或熱情奔放,展現了隔洋相望的東西兩大洲迥異的藝術風格和民族文化。
此次行走的思政活動將博物館轉化為“藝術史實驗室”,使學生在觸摸北魏釉陶的粗糲質感、凝視漆畫屏風的千年朱砂時,真正理解“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創作哲學,為藝術創新注入深沉的文化根系。(來源:美術學院 責編: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