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明,音樂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河北大學,2006年來校工作。作為聲樂教研室主任,她以扎實的專業素養、不懈的探索精神和無私的奉獻態度,在教學、科研與藝術實踐等領域穩步前行,為學院發展與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教學相長,培育音樂人才
曹明明始終將教學作為核心工作,專注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實踐探索。她主持的省級教改項目“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實踐探索”,立足地方特色與行業需求,積極推動教學模式創新,為音樂專業學生搭建起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成長平臺。
在教學過程中,曹明明不僅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更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憑借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她指導的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屢獲佳績,其中指導學生參加華北五省星光大道比賽榮獲金獎,在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山西省教育廳舉辦的各類聲樂比賽中榮獲個人及指導教師獎十余項。此外,她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先后舉辦個人音樂會2場,教學音樂會5場,將音樂教學與舞臺實踐緊密結合,在音樂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在藝術熏陶中堅定理想信念。
深耕學術,探索音樂文化內涵
曹明明在科研領域的探索也成果頗豐,展現出深厚的學術造詣。她聚焦于音樂歷史文化研究,從不同視角深入挖掘音樂背后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價值。
圍繞中國民族歌劇的唱腔與發展和云岡音樂兩個方向,曹明明深入鉆研,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7篇論文,并成功申報省級、校級課題五項。在民族歌劇方向,她剖析創作技法,如《民族歌劇〈沂蒙山〉中核心音調的貫穿與融入》《民族歌劇〈彝紅〉中的交響性思維與技法透視》等論文,為民族歌劇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參考。近幾年,她又致力于云岡石窟音樂美學和石窟寺詩詞音樂的傳承研究,在《云岡研究》發表《墓葬文物視角下的北魏音樂文化探討》《北魏百戲形像研究》等論文,為云岡文化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她成功申報2021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北魏宮廷音樂形態研究”,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021年度規劃課題“山西紅色歌曲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傳承研究”,2020年度山西大同大學科研專項課題(云岡學研究)專項,進一步拓展了北魏音樂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藝術引領,推動文化傳承創新
曹明明積極投身藝術實踐,推動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她負責的項目“云岡石窟詩詞民族管弦樂”獲得首屆山西省藝術基金2024年度舞臺藝術作品創作生產項目資助,資助資金50萬元。該項目深入研究云岡詩詞,將其中蘊含的意象、情感與音樂元素巧妙結合,創作出極具獨特魅力的音樂作品,大膽將民族管弦樂與詩詞藝術創新融合,填補了云岡石窟詩詞音樂創作的空白。在創作過程中,她大膽探索不同音樂風格、樂器配置與演唱技巧在詩詞譜曲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詩詞傳唱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云岡古詩詞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向。同時,她帶領團隊對明清至今的云岡石窟詩詞展開全面梳理,深入挖掘云岡石窟所蘊含的音樂元素,并借助現代音樂技術手段進行精心創作與精彩演繹,為云岡文化的多元研究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音樂學院聲樂教研室主任,曹明明始終以身作則,引領團隊不斷提升教學與科研水平。她以對音樂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詮釋著一名優秀學者的責任與擔當,成為師生們學習的榜樣。在未來的道路上,她將繼續在音樂教育與學術研究領域發光發熱,為培養更多優秀音樂人才、推動音樂文化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文字:趙鑫、人文社科部 責編:趙鑫)